RSS
技術提供:Blogger.

心晴 (三)

回想當年傷痛的經歷,林建明說:「我和哥哥、姐姐年齡相約,童年家窮,幾家人擠在一起,住板間房,睡碌架床。十多歲,中學還未畢業,要找出路。我早就認定進入自己喜歡的演藝界,哥哥則找不到方向和目標,看來有點混混噩噩的。我們不懂得處理,只想全家一個男孩,他被寵壞了,不能獨立,事事依賴人。」


「我叫他當助手,但他很不醒目,我很忟,責備他。之後,他一直做不到一份穩定或長期的工作。有一段日子假裝上班,家人跟蹤他,才知道他在街上遊蕩,在公園呆坐。有時,還像被人打過的樣子。又有一段日子,他全日躲在房間,不會跟人溝通,亦沒有朋友。」


七、八十年代,沒有人意識到這是病,林建明說:「我不知道要幫他,更不懂如何幫他,只知一味在外拚搏,多賺點錢,照顧家人,以為改善了物質的生活,就是給他們最好的照顧。覺得自己擔子很重,對其他人和事,都感到無能為力。」


「哥哥開始有暴力傾向,動手傷了姐夫,在家玩火,丟雜物出窗外。唯有報警,他狂性大發。被送進醫院,繼續打人、逃走。終於,被綁進青山醫院。一生青春,就在青山度過,我很難過。阿姨和姐姐探望哥哥,傳來的口訊是:他,不想見我。」


「更遺憾的,是哥哥入院之後,母親一直到逝世前,都未能再見兒子一面。」林建明黯然的說。


自從自己患了情緒病,對情緒和精神病認知之後,林建明重新了解自己的哥哥,原來:


「是因為當年問哥哥什麼,他都回答說:『不好,不要。』姐姐誤會他不肯見我……!」


於是,一日,林建明二十年來第一次跟阿姨到醫院看哥哥:「我站在他旁邊的病床,阿姨如常跟他傾談,我望著他,他也望著我。二十年沒有見面了!我拖著他的手,輕聲問:『記得我嗎?我是林建明。』原來,他從來沒有怪過我,我從此再負起應負的責任,拿湯到醫院給他喝,幫他剪指甲腳甲。兄妹倆,幾十年來從未如此親近!」


近期,哥哥的病情進一步穩定,轉了去復康中心,可喜可賀!


二十年後才了解哥哥的病,是否太遲了?臥床一年,險些死了也不知自己有病,是否太無稽了?林建明第一次告訴丈夫有抑鬱焦慮症時,他丈夫的反應是:「怎會有這樣的病?」.......


 


(完)
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