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SS
技術提供:Blogger.

我在伊朗長大 (Persepolis)


我在伊朗長大 (Persepolis)


豬頭人很早的時候便推介了「我在伊朗長大」這書給我,電影一上畫,他便嚷著要看,由於放映的院線不多,又要配合時間,好不容易才找到IFC


伊朗一直都是一個封閉的國家,我對於這國家認識不多,只是透過紀錄片或書本中,見到穿著全黑裝束、留著長鬍子的男人和被著黑面紗的女人。到底這國家是怎麼樣??這裏的人民是過著怎樣的生活??


小女孩瑪珍生於德黑蘭一個思想開明的中產家庭,他的父母和祖母都是在一個開明的環境中成長,因為家庭的關係,瑪珍培育了創新、敢作敢為的性格。但當沙皇上台後,在皇權統治下的伊朗,漸漸失去了自由,對於小小年紀的瑪珍來說,她根本不懂得政局的變化,她聽見別人喊口號她便跟著喊。



她第一次真正的了解和感受,便是她伯伯的入獄和被處決,巴列維王朝倒台後,大家都以為伊朗可以得到解放,但是政局卻越見不穩,人民活在毫無自由的環境,不再有思想的權利。由於瑪珍不能讓自己盲目的活在這種統治之下,她的父母知道總有一天她會闖下大禍,所以只好把她送出國外讀書。


14歲的瑪珍隻身來到維也納,在異地的日子,她看到一些不曾想像的新事物,認識到一些不曾見過的朋友,雖然這裏是充滿了自由,但是日子卻又是如此空洞,到底何處才是家?誰人才是可以依賴的朋友?如何可找著自己的根?。在長達4年的留學日子裡,瑪珍感受了自由、體驗了種族歧視、亦曾背棄過自己的血(認自己為法國人)。她可以在伊斯蘭革命及兩伊戰爭間自處,但卻敵不過愛情,最後打倒她的是失戀,受到打擊後的她重回家裏,再次回到這個封閉專制的伊斯蘭國家。



回到祖國後,意志消沈的她,在自殺不果後,重新醒悟生存的意義。在封建的環境下,她盡量循規蹈矩,她以為結了婚便可讓心靈安定下來,可惜最後她的決定還是錯誤,那場婚姻不過是她逃避下作出的錯誤決定。在24歲的那年,她離婚遠走法國,由那天開始,她就不曾回過那個家。

全片貫徹作者的作風,用上暗淡的色調(黑、藍、啡、白等),透過自述的形式描述在伊朗出生、成長的生活,透視了整過成長的過程。看過影片後,我深深為自己可享的自由感到慶幸,除了慶幸之外我覺得還要珍惜,因為原來自由不是理所當然的事,我們可享用自由,但不可以此為藉口任意莽為。
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