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SS
技術提供:Blogger.

了解.關懷一百萬人的故事

無線新節目『了解.關懷一百萬人的故事』在421日 晚播放了首集,我是一個喜歡聽故事的人,我被這個節目的名深深吸引了我,很想知道屬於這一百萬人的故事。


 


看過了首集後,才知原來這個故事十分沉重,在旁白中說得很對,人們喜歡的是成功、燦爛的故事,誰願去知這些屬於貧窮、苦難的故事呢!!


 


一邊看邊存著些悵惘,為何會有這種感覺?因為我一方面是十分同情這些故事,但另一方面我又認為故事的製造者需要付出很大的負任。


 


首先我要表明,對於活在貧困中的人,我是深感同情,尤其是當中的小孩,我亦同意節目中所講「小孩是當中最不幸、最無辜的一群」,因為小孩是沒有得選擇,他只能跟隨著大人的路長大。


 


在同情的同時,我亦產生了一些疑問,為何在如斯繁華的香港,為何仍會有那樣多人活在貧窮下(根據統計,香港現時人口約870萬人,當中約有130萬人是被界定為貧窮人口)。至於何為貧窮,以綜合社會保障援助(綜援)計劃釐定的水平,來作為貧窮線的指標,即市民人均家庭收入少於全港中位數的一半,被視為本港的「收入貧窮線」。據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200578月期間進行的調查顯示,約有119萬人活在貧窮線之下,平均每人每月入息低於2438元,佔全港人口約六分一。


 


全港有六分一的人是活在貧窮下,除了情感上的同情,我更想去尋因我並不否認現今的社會「搵食」比從前困難了很多,廠房北移、勞動人口過剩、社會轉營等原因,都令低學歷、技術的人士難以謀生。這些因素大家都一早知,明白香港不像從前不是只要肯做,就一定會發達,香港不再是遍地黃金。


 


既然明知如此,為何每天仍有數百計的內地人湧至香港,路是自己選擇的,當發覺這裏的生活並不如想像般美好,發現這裏其實比內地過得還要苦時,就抱怨這是什麼道理啊!!沒工作,還是要生活,好了還有綜緩可倚靠,面對大量的有工作能力綜緩人口,努力工作的市民不服氣是正常的,就因為這樣,造成社會上的分化。


 

社會上各界各關心弱勢社群是正確的行為,世界應該是充滿愛的,但我們不是盲目去幫,我絶對讚成對低收入者提供補貼,綜緩可以成一種補助金,但不是去讓懶人。要幫助貧窮人士,我們做的不是派錢,而是為他們提供培訓,讓其有自立的能力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